晋城冰箱价格联盟

一位医者老人的心愿 ——记刘铭锐教授与兰州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初建点滴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人道为医道之本,医者乃仁者典范。

救死扶伤行人道,劳谦谨救成医者。

——刘铭锐教授人生格言

阅读本篇文章大约需要5分钟ok

      没有高水平的医学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临床诊疗。全国著名的皮肤病学专家、兰州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创始人刘铭锐教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理念。三十年前,从医三十五载,当时年逾花甲的老教授经过深思熟虑,鼓足勇气,下决心建立兰州医学院皮肤病研究室。


来回奔波终立项


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在1984年以前,所有的皮肤科医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完全是靠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几乎没有专科实验室检查手段。因此,甘肃省皮肤科专业的诊疗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也就不足为奇。然而这一切却被甘肃省皮肤科的主要奠基人刘铭锐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奔波,撒过多少回的汗水,1984年,兰州医学院终于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准,获准成立甘肃省第一家皮肤病研究室。


坚定信心绘蓝图


当时政府拨款6万元。但是6万元对于成立一个专业实验室真是杯水车薪啊!怎么办,干,还是不干?大家都很茫然。科主任刘铭锐教授也是满脸愁容,因为他最知道创业的艰难滋味,但最终还是坚定地决心带领全科同志准备大干一场。他向大家说,哪怕是白手起家,也要努力一把,一要对得起患者,二要对得起政府。那时在甘肃省还没有一家医院有像样的研究室,说句老实话,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研究室,首先开展哪些工作,需要购买哪些设备、仪器,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本地也没有可参考的样板。左思右想,只有一个办法:向先进大学专业实验室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刘主任借着外出开会的机会,虚心征求外省专家的意见,又不辞辛苦,去实地参观考察国内知名大学皮肤科研究室。回来后,借鉴先进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刘教授满怀信心地制定了我们皮研室的建设规划以及将来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首先设立免疫室、真菌室和病理室三个实验室。蓝图已制定,大家说干就干。


购买试剂崎岖路


当时交通、通讯都相当落后,再加上筹建的经费有限,干任何事情都是靠两条腿。记得当时需要购置实验室所需的各种化学试剂,与有关的公司联系后,我们需要自己去接洽提货。大家知道,化学试剂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所以一般储存试剂的仓库都远离市区,位于荒郊野外的半山上。那时的刘教授虽然身体还很硬朗,但毕竟已年逾花甲,可是他仍然亲自带着科里几个年轻医生骑着自行车去仓库提货。跋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爬过几百米的上山大坡,骑车到达仓库时,大家已是气喘吁吁。由于是自行车携带试剂,又都是玻璃瓶,每个人一次只能带十几瓶,挂在自行车的把柄上,徐徐前行。由于东西太重,有好几次都差点使自行车整个翻倒过来。大家骑着自行车,头重脚轻,一路上摇摇晃晃地像喝醉酒似的。这样不知来回多少趟,总算把所需的试剂和器皿给基本购置齐全了。


安装设备汗如雨


接下来我们定做的实验操作台也做好了,台面很大,要是放在今天,一定是请专业公司来完成安装。可是当时经费十分有限,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安装了。科里几个年轻人动脑筋、想办法,思考着怎么样才能将这个庞然大物搬到楼上实验室。实验室门窗尺寸有限,怎么办?常言道:不破不立。我们只好先把门窗拆掉。然而那么沉重的东西,体积又大,楼梯太窄抬不上来,大家又开始琢磨,你争我吵,最后刘教授同意空中拉吊的方案。用绳子将试验台固定后,人分楼上楼下两组,上面拼命用绳子拉,下面使劲用肩膀扛。“一二三,上!……-二三,上!”真是人多力量大啊,硬是把这个沉甸甸的实验台从楼下拉吊到了二层实验室,并安装到位。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结束了,大家都累得瘫坐在地上了。后来陆续购买的超净台、超低温冰箱等都是采用同样的方式搬到实验室里的。


天公作美贵人助


当时购置的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这些高档设备,我们根本没见过,更是不会安装了。适逢北大医院朱学骏教授来兰讲学,利用讲课的间隙,刘铭锐教授特意请他来指导。朱教授看了这些设备后,顿时大加赞赏,说有了这些精良的仪器设备,一定能将现有的诊疗水平大大提高一个台阶。朱教授不辞辛苦,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我们安装、调试好了这些宝贝仪器。


骨干外出学技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场地有了,设备有了,可没人会操作也不行啊。朱学骏教授当时就慷慨同意,带李文竹医师去北大医院皮肤科学习免疫荧光技术。在北大医院,朱教授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会了李大夫免疫荧光试剂的制备和应用,经过3个月的培训,李大夫便熟练掌握了免疫荧光技术。回到兰州后,李大夫主导积极开展了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类天疱疮和变应性血管炎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直接荧光检查工作。随着这项技术的开展,全省各大医院的病人都络绎不绝地来我科皮研室进行相关检查,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前进路上累与喜


当然,这期间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例如随着检查病人数量的增多,带回来的试剂很快就用完了,每次购买试剂都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当时很少有人出差坐飞机,而从兰州坐火车到北京要花36个多小时,荧光标记抗体必须在冷冻条件下保存运送,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临上火车之前,从冰箱里取出试剂放在盛满冰块的保温饭盒里送上火车,保温饭盒还要尽量放在较凉爽的地方——挂在车窗外。一下火车,便马不停蹄地快速送到实验室,以防荧光试剂失效。每次购买试剂,感觉就像是一场战斗,非常艰辛。好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几年下来,我们皮研室检测了近千份标本。同时,也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


在开展免疫病理后,刘铭锐教授高瞻远瞩,又陆续派送方玉馥医师在北大医院学习了医学真菌检验技术,武三卯医师在华山医院学习了皮肤病理检查技术,为以后皮研室开展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四年后,我们的研究室初步建成了免疫室、真菌室和病理室。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我科又陆续开展了多项性病检查、螨虫检查、过敏原检测等等。从1985年开始,我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历届研究生又在皮研室相继开展了免疫组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科学研究,既使皮研室服务于临床,又为实验研究和培养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老少携手新征途


2004年,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2006年,学校发文将原兰州医学院皮肤病研究室更名为兰州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刘铭锐教授年届古稀才离休,现已20年了。2013年7月26日是刘铭锐教授九十华诞的日子,科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庆祝活动,全市皮肤科医生纷纷前来道贺,并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讲座。他非常激动,并恋恋不舍地说:“我们这些老骨头即将一个个走了,甘肃省皮肤科学事业的发展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回首当年辛酸泪,如今努马自奋蹄。刘教授还语重心长地说:“要当一名好医生,只顾看病是不行的,一定要做研究才行,只有临床、科研相结合才能真正有出息。”临床实践是我们的今天,医学科研是我们的明天。


立命实为基,求生智为根,做人德为准,交往敬为先,劳作勤为本,创业苦为常,处逆忍为上,逢难思为睿,酬勤绩为证,回首乐为然。

——刘铭锐教授“十为”感言


本文作者

      骆志成 李文竹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阅读来源

《皮肤科的那些人那些事》

著:张建中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6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