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历史的积淀
路桥,这座年轻的城市
文明可追溯周代后期
然而
路桥“灵山遗址”惊现
6000多岁“高龄”的史前木桶
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将台州市区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多年
2011年,在路桥“灵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个由整段树木掏空制作而成的“木桶”成为路桥灵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重大发现,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
据省考古所专家确认
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史前木桶
在全省还尚属首次发现
推测极有可能是
古人贮藏物品的天然冰箱
噔噔噔~
6000多年前的“冰箱”在此
↓↓↓
近距离观察木桶,只见木桶上宽下窄,中空无底,呈现侈口(广口)束腰的独特造型。直径约60至75厘米,高约80厘米,边壁厚1至5厘米。
木桶整体呈黑褐色,除了自然碳化外,外壁局部还保留有灰黑色的涂料痕,表面还保留了树木本身的纹理。
此外让人称奇的是,木桶内表面平整光滑,薄厚均匀,有人工挖凿打磨的痕迹。木桶底部平整规则,与地面稳贴,体现了当时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准。
路桥博物馆馆长陈虹:
它最独特的地方是采用整木的结构制作,就是将整段木头从中间挖空,以原木的自然形状作为木桶的形状。
灵山遗址文化堆积覆盖在厚薄不一的杂乱沙土层下,顺着地形呈坡相分布。从纵向看,根据地层深度和出土文物,大致分为上(晚段)、下(早段)两部分,分别形成于商周时期和河姆渡文化晚期。
这个木桶就出土于下(早段)部分,也就是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
6000多年,沧海桑田。木桶除了上部有明显的碳化现象外,其他都保存非常完好。在出土时,木桶上沿露头,桶内堆积中有较晚的印纹硬陶片,底部未见铺垫的材料。
陈虹:
灵山遗址属于沿海山丘坡麓滩涂型地理环境,这个木桶一直被埋藏于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的环境下保存了下来。
一个高近一米的大木桶
古人有什么用?
指挥发掘工作的省考古所专家蒋乐平推测“灵山遗址木桶”极有可能是古人贮藏物品的容器,是一个天然冰箱。
蒋乐平:
木桶贯通无底,相对荫凉的地气有利于食物等物品的储存,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新石器时期的研究证明,那时的人已经懂得在地下挖坑,储藏季节性食物。
不过,因为同时期的参照物太少,这样的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由于木桶长期在水中浸泡,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开裂,因此工作人员专门进行了脱水处理,让木桶可以在常温下得以保存。
如今,木桶已经被固定在专门的支架上藏于路桥博物馆中。
“灵山遗址”
。
2010年3月,、石器等古代遗物,灵山遗址才被发现。
2011年3、4月间,发掘者通过50平方米的试掘,大致了解了该遗址的年代、性质、文化面貌,认为该遗址是台州沿海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具有晚期河姆渡文化因素的史前文化遗址,具有独特研究价值和重要历史意义。
2011年5-7月,发掘者对灵山遗址1区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布置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灵山遗址”的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它把台州沿海地区的文化源头从商周时期上推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近6000年,也将台州市区的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多年。
专家结合“灵山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宁绍地区东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认为灵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河姆渡文化晚期的衰落原因、传播方向、扩散途径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同时,也为研究浙北地区与福建沿海、台湾等地的史前文化之间的联系找到了重要的中间环节,填补了浙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
来源:综合台州商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