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冰箱价格联盟

信宜镇隆八坊村像画卷一样美!村民真有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朋友可点上面信宜头条”关注我

  (信宜新闻报 文字:温程鸿 摄影:王锦鹏)东面,鉴江河滔滔走过;南面,西江河悠悠而行。在这两河交汇的地方就是八坊村,它曾是信宜的历史文化中心核心区域,红楼、大洪国王宫、古书院群等文物古迹,沉淀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记录了久远的历史风云,凝聚了人民的思想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法湮没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向着光明的方向,不断向前。多年来,八坊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村民们努力发展生产,共同构建美丽新农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该村被评为“广东省岭南名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全国传统村落”,特别是去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古老村子焕发出如诗如画的迷人新景象。

  走进八坊村,轻踩过每一块年代久远的青砖、石头铺设的古老小巷,凝视着那些褪色、斑驳、深沉的古建筑;漫步于一条条水泥路村道、新街,看着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新骑楼、一幢幢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楼房;遇上那一张张人们因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甜蜜的笑脸......你会感到历史在瞬间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一切美好融聚,一幅“古韵新声入画卷,幸福生活逐颜开”美丽卷轴倏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谈古说今,道不尽的美好生活

  八坊村,一直以来因其古建筑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而闻名遐迩,吸引了人们前来观看。

  走进八坊村,你不禁对它“优美的人文风景”、“雄厚的历史底蕴”惊叹不已。沿着古老的青砖小道,我们走到明代,走进明代信宜典史程文德描写该村美景的诗《小瀛洲》和文《小瀛洲记》,细细品味着这两篇(首)成为有记载的信宜景物的最早诗文,感受着八坊景色之美。走进八坊村现尚存许多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古迹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朝大洪国王府,被列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朝建筑红楼,还有罕见的由13所书院组成的古书院群。翻阅这些古迹后面的历史和让人们津津乐道人物故事,细读不同时期人们对生活和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近年来,当你走进八坊村时,你一定会感到八坊村引人注目的不止于这些古老的“名片”,人们美好的现代生活画卷正成为崭新的“名片”向世人展示——一幢幢崭新的村民住宅楼掩映在苍翠的竹木里,水泥路面通到了家门口,门前或庭院深深,或鱼塘清澈如镜......村民们就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现代新农村生活画卷里。

  “现在八坊村新农村生活好了,生活条件不比城里人差。”红楼附近的路边,正在家里给村民剪发的韦木荣老人爽朗地说,对生活充满了满足与自豪感。据了解,老人60岁左右,小时候开始左脚“腐拐”,他一直在红楼附近为村民理发,对村子里的古建筑文化耳熟能详。他说起八坊村关于官爱民、民爱官的“三升米地”故事,说起刘氏奉祀其先祖西汉文字学家刘向燃藜夜读终成大器的藜照书院,说起乾隆年间的李宜相、李宜昌兄弟双进士故事......韦木荣老人读书不多,却不乏几分儒雅之气。他对记者说:“八坊村的村民深受村古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我自小‘腐拐’,之所以不气馁,就是因为受到了这些古迹文化的滋养,不仅让我学会了处世,也学会了自强不息。”目前,老人靠自己的努力在街边建起了五屋楼房并把儿女个个都培育起来。

  在八坊村沙街队,一幢别墅式的村民豪宅闪亮进入人们的眼帘。该屋的主人76岁的王启英打开了大门,只见屋前是一个园子,种有罗汉松、桂花等珍贵花草树木,还设有鱼池、小假山,养有鹦鹉等小鸟,像把大自然都搬进了庭院来。一楼大门两则是高大的罗马柱,走进去,从一至四楼鸡翅沙发、真皮沙发等高档家具,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机、高级音响等家电一应俱全,还有跑步机等健身器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我一生几乎都在镇隆本地工作,做过泥水工,当过村长,做过保管员,还养过鱼......这屋是几年前建的,共用了200多万元,主要是两个儿子做的。感谢八坊村的水土哺育了我们。”王启英笑呵呵地介绍他的家,一再满意地说,“目前,八坊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这离不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更离不开党委政府带领导群众发展致富。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这样安享晚年我感到很满足了!”

  奋发图强,说不完的发展故事

  “村里没有闲着的劳动力!”八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汉祥说,“每个村民都有着自己奋斗的故事。”那么,这些村民都做什么去了?

  “一些人进工厂了!”梁汉祥说。据了解,全村目前共有五金厂、塑胶厂、车衣厂、沉香加工厂等13家,这些工厂主要集中在207国道西面,到这些厂里工作的村民就有600多人。村委会干部谢波波带着记者沿着一条村道走进了这片“工业区域”。每到一处,都是工人们热火朝天工作的场面。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八坊一村的妇女林海英在村里的电子厂工作了4年,此前一直在外面打工,孩子由家公、家婆照看,随着老人年纪大了,林海英就回到了村里的电子厂工作,同时照看家庭和儿女。林海英说,她现在厂里每个月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这个钱比以前她在东莞3000多元的工资还要实在,以前背井离乡花销大。她开心地说:“自从村里有了工厂后,村里一些年纪大一点的都不再漂泊了,大多回到了工厂工作。我家的家婆等几个家人也在村里工厂工作,一家人在一起工作、生活让我感到幸福!”在207国道边的韦达电子厂,50多岁的村民罗雪琼,正勤快地做着电子元件手工。她的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了,丈夫在村里养鱼,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然后,她笑着如数家珍地点起了近年来一件件幸福的事:“建起了三层半的楼房,换了大彩电,买了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欢迎你到我家里来作客,我家旁边有一个古亭!”

  韦达电子厂的老板林汉武对记者说:“我在八坊村开办工厂已经有10多年,目前,全厂共有40多人。我觉得八坊村的村民很辛勤工作,我们开厂的都很喜欢。”谢波波说:“这几年,村里的工厂数量也增多,更多的村民到厂里工作。为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些人养鱼去了!”谢波波说,“信宜大部分的淡水养殖都在镇隆,镇隆大部分鱼塘都在八坊。”镇隆境内鉴江与西江交汇,大部分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辽阔,鱼塘水乡的特点十分突出。据了解,由于市场竞争大等种种原因,一些鱼塘曾被丢弃。近年来,镇隆引导村民们坚持传统的养殖特色,淡水鱼养殖迅速发展起来。梁汉祥说,“现在不少农户都富起来了!有的还租了别的农户的塘养鱼,鱼塘面积达到几十亩、几百亩!”在八坊村,李寿全、李锡光、李胜利等就是淡水养殖大户。多年来,都靠自己艰苦奋斗,养鱼富了起来。李寿全说:“多少年了,我起早摸黑,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这些鱼塘就像镜子一样照亮了我的幸福生活。”

  梁汉祥说,还有“一些人去种菜了”、“一些人开商店、饭店去了”、“一些人外出打工了”......他们经过努力富裕起来了,有很多像李文在村里开了塑胶厂,陈雄寿开了饭店,外出的王小龙成了某玩具的代言人等等,他们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去奋斗,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走上富裕幸福之路。

  文明民主,真善美的质朴乡土

  漫步在八坊村,可以感受到新风扑面。文明的乡风、干净整洁的村貌成为八坊村一大亮点。

  "八坊村是镇隆古城古迹的主要所在地,垃圾遍地的环境卫生不仅会降低村民幸福生活指数,而且影响到当地的文明形象。因此,我们都十分重视,把'门面'工作做细做透。"梁汉祥说。在镇隆红楼,是外来人游玩的必看的景点,经常是车水马龙。然而,记者没看到影响卫生的垃圾。谢波波对记者说:"我们的保洁工作做得很细腻,有保洁队伍;村民的意识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据了解,近年来该村通过服务、引导、教育、监督等办法,凝聚力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全市、全镇的工作,彻底整治村庄环境,使村民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该村已成立了由6个人组成的保洁队伍,一个星期对全村的主要位置实行清扫2次;推行了门前"三包"、"卫生公约"等制度,加强宣传和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常态治理",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同时,村两委加强对八坊村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宏扬历史名人高尚的精神品格,积极倡导文明礼仪、勤俭节约、读书学习之风,受到群众的欢迎,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浓厚文明风尚,有效地集聚了社会正能量,对提升群众道德素质,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梁汉祥说:"要想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要做到管理民主,要做到管理民主首先要做到人人做事公正。"

  梁汉祥说起了一个关于"三升米地"由来的故事。在八坊村与德乔村交界的公路旁,有个叫"三升米地"的地方。这个地名却由一个"官爱民,民爱官"的感人故事演绎而来。相传,清朝年间,信宜县官李维爱清廉公道,深得民心。一天,有个五十多岁的农民挑柴到当时的县衙所在地镇隆圩卖,并将卖柴之钱买回三升米以养家糊口。他习惯地把米袋缠在扁担上往回走,当他走到八坊村与德乔村交界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时,忽然从过路人的交谈中听到县官李维爱因病去世的消息。于是,他痛苦地长叹一声,丢下扁担,转身回头奔去县衙吊丧。在吊丧回家的路上仍闷闷不乐的他,忽然想起自己的米袋,心想米袋可能没有了。没想到回到那里,米袋却原封不动。可见,当时在县官李维爱的治理下,当地的风气有多好。后来,人们便把那个路不拾遗的地方,叫作"三升米地"。

  这个故事一直在八坊村群众中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了让村民更好参加村各项事务管理,推进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村成立了"两级"村民理事会,对村中的事务无偿进行管理。一是13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由村民选举3个德高望重、有实力的村民担任自然村村民理事会成员,决定自然村事务;、有实力的村民产生村的村民理事会成员,对村中的事务进行监督管理。村民理事会增进了群众和群众、群众和"村两"委干部的了解和沟通,保持了村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净化、纯洁,凝聚了群众的力量,扎实推进了民主管理建设,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来源:信宜新闻报
  原标题:八坊村:古韵新声入画卷 幸福生活逐颜开

关注信宜头条 & 分信享信宜头条

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公众号”,输入"信宜头条"或"xinyitoutiao",即可找到。

回复5,看全部头条

回复:1,查快递

回复:2,订快餐

回复:3,查酒店

回复:4,查酒吧

回复:6,查KTV

回复:7,查学校

回复:8,找工作

你的关注就是信宜头条每天工作的动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