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冰箱价格联盟

她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追记六塘乡六塘村本土人才、扶贫专干王明香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干部,在扶贫路上因公殉职后,全村人都自发来为她守灵。村里的每个人,没有不说她好的,没有不留恋她的,没有不替她感到惋惜的,没有不为她哀伤泪流的……她用自己的真情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民为民情怀,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题记


  2017年隆冬时节,位于七曜山麓六塘乡六塘村堰湾组的山梁上,红枫满坡,层林尽染,放眼望去,美不胜收。乡亲们或在田地里冬耕冬播,或在家里操劳家务,里里外外劳碌不息。原本心里在为自己家顺利脱贫、赶上新时代过上了好日子而暗自欣喜的贫困户钱元良,这天却因一个噩耗的传来而无比悲伤。


  “眼看马上就要杀过年猪了,王专干原来答应要来我家吃刨汤肉的,可是现在,呜呜……”钱元良一边给两头大肥猪投喂草料,一边擦着眼泪哽咽着说,以前她家里特别困难,王专干最牵挂的就是她家,帮助她家顺利脱贫后,但却来不及分享他们共同打拼出来的劳动成果。



  钱元良所说的王专干,名叫王明香,是我县六塘乡六塘村委会的本土人才和扶贫专干。2017年11月24日上午10点50分,她在去六塘村堰湾组进村入户的扶贫路上因车祸不幸去世,年仅38岁。



  噩耗不胫而走,悲伤的气氛弥漫在全村,痛心惋惜之声四处回响。一连数晚,一群又一群村民自发从六塘乡的村村寨寨赶来,从忙碌的田野间赶来,到十多公里外的石柱县城殡仪馆为王明香守灵守夜,陪她度过在人世间的最后几晚,寄托大家无尽的哀思。


任劳任怨  她是扶贫工作的“耕耘人” 


  王明香的儿子15岁,正上初三即将毕业参加中考,她却无暇照顾,义无反顾投入到村委会的扶贫工作中,“5+2、白+黑”,已成习惯;王明香是一名妻子,她却舍小家顾大家,把点点滴滴的真情献给了贫困户;王明香是一名女儿,但她顾不上照顾年老多病的双亲,却走遍了村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只为让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塘村堰湾组贫困户范绍权拟定于2017年底脱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17年初,王明香多次来到他家量身制定“脱贫套餐”。


  堰湾组海拔在1000米左右,种植高山时令蔬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离石柱县城较近,种出来的蔬菜不愁销路。于是王明香首先帮助范绍权家建起了11亩蔬菜种植基地,用于种植高山四季豆和高山玉米。


  种植无公害四季豆等蔬菜需要农家肥,王明香又帮助范绍权家养殖起两头生猪和两头黄牛。生猪和黄牛产生的粪便粪水就是最理想的农家肥,这样就形成了集无公害养殖和种植于一体的生态循环链。


  2017年,范绍权卖四季豆和玉米棒子收入2万多元,并用玉米饲养起两头肥猪,价值6000余元,养殖的两头黄牛价值上万元。在2017年,范绍权一家三口人均收入万元左右,顺利越线脱贫。


  产业发展是扶贫脱贫的根本。 六塘村庆口组现年66岁的范德路,家属是个有30多年病史的老病号。2014年6月,范德路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以来,王明香引导范德路种植起莼菜,成为了范德路家2016年顺利脱贫的主要经济产业。


  每个星期,王明香风雨无阻都要入户走访一次。来到范德路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独自到莼菜田里查看水质水量水流和莼菜的长势,再把范德路叫到莼菜田边,针对性讲解科学管理方法,让年过花甲的老范掌握到了莼菜种植技术。时至今日,老范家种植的莼菜面积一直保持在6亩左右。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王明香曾经帮助过的贫困户都能讲出一大堆她真扶贫、扶真贫的好故事。


抛洒真情   她是贫困户的“贴心人” 


  “当扶贫专干就是要为民着想,群众盼啥、想啥,我们就干啥……”这是王明香当初许下的承诺,她在这样说,一直在这样努力做。



  2017年11月24日上午11时许,六塘村上坝组现年64岁的马培贵闻及王明香出车祸后,从家里赶到5公里之外的车祸现场大哭了一场。


  至今单身的马培贵与89岁高龄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享受低保兜底政策,能解决两位老人的基本生活,但在繁忙的工作中,王明香每周总要抽出时间,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来到上坝组半山腰上马培贵的家中看望一番,送给两位老人衣物和一些日用品。2017年,她还帮助马培贵种了2亩紫宛药材。


  王明香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着两位老人。“她工作态度很好,是一个好村干部,在我眼里犹如自己的女儿,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她了……”马培贵伤感地说道。


  2016年,六塘村庆口组秦华育年仅18岁的儿子黄飞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需要数十万元治疗费用。王明香得知后第一时间登门入户看望黄飞,并按照相关政策及时为其申请并办理低保手续,还通过手机发送信息,组织村民和亲戚朋友进行捐款。与此同时,她与家人及其他六塘村支“两委”干部带头捐款,短短一周时间,就为黄飞募捐到1万余元现金。


  “她是一个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人,特别是对村里的贫困户,更是关爱有加……我儿子黄飞现在恢复得很好,这得感谢她以及那些好心人。”46岁的秦华育含泪说道:“闻知她出事的消息,我一下子瘫软在地,三天三夜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助人为乐  她是志愿服务的“好心人”


  一缕阳光,可以温暖一块土地;一份善行,可以引领一种精神;一片真情,可以浸润无数心田。


  六塘乡离石柱县城近20公里,在县城上学的学生较多。王明香的家在六塘乡街上,每当看到学生上学坐不到车而抓耳挠腮、束手无策时,王明香便叫丈夫邓高泽用自己家里的小车免费送孩子去学校。


  另外,王明香夫妇每次到县城办事后回家,路上只要看到是六塘方向的学生或村民,她就主动叫上车,免费顺带回家。寒来暑往,几度春秋,她家的小车已不知道免费接送了多少学生和村民。



  六塘村六塘组杨建华家属因患胆结石,家庭因病因学致贫。王明香每次进村入户,总要到他家里嘘寒问暖一番,看看床铺棉被厚不厚,厨房冰箱里的食品多不多,房前屋后的卫生干净不干净,询问学生的扶贫款项到没到位……


  王明香发自肺腑的关爱关心,让杨建华一家人一直铭记于心。


贤媳孝女  她是孝德文化的“弘扬人”


  在六塘乡塘兴街36号邓高泽的家中,。


  春节将至,王明香的父亲王锡甫、母亲彭广兰、丈夫邓高泽、儿子邓升辉一家人坐在火炉前,愁眉紧锁,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哀伤写在他们一家人的脸上。


  “我是上门女婿,结婚16年,夫妻没有吵过嘴,没红过一次脸,整个家庭十分和睦……王明香在我自己父母眼里,就是他们的亲女儿……”邓高泽哽咽着说:“我自己的爸妈有事,就是找我老婆商量,父母十分相信她。”



  每次回老家,王明香都要给家住六塘乡龙池村大山深处的公公和婆婆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深受双亲信任和喜欢。


  2014年,邓高泽93岁高龄的奶奶去世时,王明香里里外外一把抓,操心老人后事几夜未曾合眼,将大小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两年前冬日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公路上滴水成冰,正在驾车从事运输生意的邓高泽接到父亲邓武恒重病的电话后,匆匆忙忙驾车回家将老人送往医院。在乡下开展扶贫工作的王明香得知情况后,担忧公公的病情恶化,急忙用电话联系上六塘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到路上对接,为抢救老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点点滴滴的回忆,总是唤起74岁的邓武恒无尽的哀思,他含着泪说:“这个儿媳妇犹如自己的女儿一样亲一样爱一样孝,这样的儿媳打起灯笼都难找喔……”


  2014年夏天,邓武恒在六塘乡龙池村修建住房。为了新房早日落成,王明香每天冒着烈日高温搬运砖块,待到新房落成时,她晒脱了整整一层皮,体重减轻了近十斤。


  当别人问为什么这么拼命干时,她却说,孝敬父母就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邓高泽说,儿子邓升辉出生15年来,连小孩的衣服放在哪里他都不知道,都是王明香趁早、中、晚的休息时间在料理家务。


  “我要把思念妈妈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亲。今后,我还将以母亲为榜样,做一个认真干事、乐于助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沉默中,邓升辉坚定地说道。


精神永存   她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人”


  有一种情谊叫心手相连,有一份真情叫感恩,有一份力量叫榜样。


  王明香的葬礼那天,六塘乡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抚棺而泣,热泪长流……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自发赶来送葬。”脱贫户范德路说。


  王明香走了,给她的亲人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但她的爱民为民情怀和敬业精神却是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王明香年近七旬的老父亲王锡甫,常常垂泪对人说:“女儿从小到大非常听话,非常懂事,非常勤快,对她的工作我们一直非常支持,她是我的好女儿,我们一家为她感到骄傲……”


  “真心、真情、真意是一面镜子,照亮了这位土家女亮丽的灵魂;她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做事,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六塘乡党委书记唐大华说,王明香的生前事、身后名,激励着当地的扶贫干部勇往直前,并感染着每一个熟知她的人力求上进……


  巍巍曜山垂首,绵绵龙河凝咽。王明香,一位土家农村妇女,她用敬业和尽责诠释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她用真情和真心帮扶,赢得村民的交口称赞;她用善举和感恩传递着孝德正能量,成为村民们心中最朴实和伟大的人;她用不问收入、只管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为土家山寨的脱贫攻坚事业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猜你喜欢


他用画笔描绘石柱的美丽乡村,画中是否有你熟悉的地方?

求助|枫木镇男子身患重病,急盼社会爱心救助

国家出手!这类人的房子,将全面限制交易!


 总编|陈以平 

责编|刘 榕

编辑|余贺璐

投稿邮箱:2924983364@qq.com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